已经成为许多流民的首选之地;广东流民跟以往的山林寇贼不同,他们要住下来,繁衍后代,
进入社会主流,成为正宗的土著,于是跟原土著争夺土地、经济、文化资源,势必考虑长远。
这势必出现新的斗争,这种斗争的深度广度是以往不可比拟的,
因而和解的深度广度也是以往不可比拟的。官方的平抚政策既是一种策略,
也包含和解的因素,这就给广东流民生存发展的空间。不过,官方从来以道统自居,
不会屈尊,不会有明确的和解意识,它的和解是被迫的,
在事态成为既成事实后就来个“政策调整”。营前土著朱、陈、蔡的心态也是这样的。
扩大来说,从近代至现代,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—融入世界潮流,也是被动的。
尽管以朱、陈、蔡为代表的土著遭受了重创,但其文化正宗即主流地位并没有动摇。
它仍是官方行政的依靠力量。它仍希望并依靠官府镇压和制服那些作乱的流民。
此时土著节节败退,而客籍利用朝廷“招垦”政策涌入营前已成阵势。
土著仍凭借资历和文化优势,如鼓吹仇恨意识(“杀戮父兄,仇不共戴;淫掠妻女,
恨甘寝皮”);七月中元节(鬼节)以过十五为正宗,不跟客家一道过;把持科考户籍关,
入社会主流的机会;规定不可以与新客家通婚联姻;不断游说官府对客籍采取强狠措施等等。
这说明即使物质层面的东西受毁,但文化精神的东西是不会随同消失的,
连开始站住脚跟的客籍人心里也这样认同土著的文化地位。总的来说,土著居以守势,
在精神上仍自我封闭。如果经济实力跟不上,所谓“文化优势”最终会消失殆尽。事实上,
在善于经商的新客家面前,土著的窘态日益显现。
黄、何、张、胡、钟、刘、蓝等广东流民大量涌入营前,
营前的姓氏人口、村落土地、经济和思想文化必然出现一个崭新的变化,
必定由小格局向大格局转化,营前不可逆转地进入时代的主河道,
朱、陈、蔡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。然而,
“...